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6/22乡村爱情中的谢大脚为什么叫谢大脚,她的脚真
- 06/22古镇踏歌绘新篇--平原示范区原武镇推动乡村振兴
- 06/22重庆丰都:守护一湾碧水 助力乡村振兴
- 06/22郭德纲曾说了一句农村俗语,一人不逛庙,两人
- 06/22农村盖房做个旋转楼梯,十里八村都羡慕,12×
古镇踏歌绘新篇--平原示范区原武镇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新乡日报
乡村振兴看新乡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古镇踏歌绘新篇
--平原示范区原武镇推动乡村振兴侧记
本报 翟京元
清晨的原武镇,诗意盎然。
东关玲珑塔下,人们或亭下对弈,或捧书诵读,或谈古论今,悠然而充实。
如同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玲珑塔是原武镇乃至平原示范区的标志性建筑。登上塔顶,让人心旷神怡。南望黄河波涛,北眺太行峰峦,东见浩瀚云海,西览万顷碧绿,美丽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历经千年沧桑,玲珑塔如一个守望者,见证古镇老树发新枝。除了玲珑塔,原武镇还有城隍庙、有“龙潭月照”之誉的五龙池、被称为“中华一绝”的原武盘鼓,以及周勃、周亚夫、娄师德、杨再思等历史文化名人,丰富着千年古镇的历史底蕴。
说到文化,原武镇的稻米文化不仅是丰富的物质财富,更是强大的精神财富。地处黄河故道的原武镇,土地盐碱化严重,地貌坑洼不平,“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遍地蛤蟆叫,出碱不出粮”,这个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原武镇的真实情景。
1965年至1975年,时任原武公社书记的乔永庆跑到省城拜访农业专家求医问诊,下乡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并任用农业专家孙彦常,在原武全面实施“引黄稻改”。“引黄稻改”的巨大成功,不仅彻底解决了原武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成为当时全省的一面红旗,更为后来原阳大米成为“第一米”打下基础。乔永庆被誉为“‘引黄稻改'的创始人”“原阳大米之父”“水稻书记”。
如今,在原武镇东合角村,去年刚刚落成的黄河稻米文化博物馆,有着关于乔永庆“引黄稻改”的专门记载。这座由农民企业家赵建华历时5年、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的博物馆,是对中原农耕文明的探寻,是对稻作文化前世今生的再现,其中的一字一画、一物一人,倾注着原武人对稻米文化的无限情怀,见证着原武人为弘扬黄河文化和发展水稻产业作出的贡献。
“现在,工厂化育秧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育秧模式,黄河农耕文化博物馆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前来开展研学活动。”谈及原阳大米,赵建华想的、做的总是先人一步,他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
原武镇东娄庄村是个传统农业村,是原阳大米的发源地。近年来,该村通过“支部+合作社+种粮大户”模式,打造千亩稻米产业园,成功申请“黄金食代”注册商标,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除了筑牢以稻米为主的产业发展基础外,该村独有的“花轿文化”也让人耳目一新。
“全村拥有花轿30顶,以此为职业者有200余人,或三五成群,或联合组团,一天的收入多达七八千元。”谈及当地的“花轿文化”,东娄庄村党支部书记娄彦松甚是自豪。随着传统婚礼文化的复苏,不少年轻人开始青睐“坐花轿”,在越来越多的中式婚礼上,都能看到东娄庄人的影子。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现代文化青春时尚。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原则,占地2100余亩的原武镇融创文旅新城项目正在实现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届时,你可以在冰雕玉砌的“冰世界”里溜冰赏灯,在大雪纷飞的“雪世界”里乘橇滑雪,在波光粼粼的“水世界”里游泳嬉戏。
据原武镇党委书记杜兴平介绍,按照规划,除了融创文旅城这个项目外,原武镇还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和传统产业优势,发挥“第一米”的品牌影响力,与中旅集团合作,打造“稻之梦”国际民宿休闲度假区,构建“稻梦空间”,着力打造全国一流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原武风情古镇项目则依托本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打造有唐宋风韵的古镇项目,再现才女班昭吟诵原武佳句、唐皇高宗赏壮美盘鼓、玲珑宝塔诉千年风云的场景。
古镇踏歌来,奋进正当时。从原武镇出发,5分钟可达平原示范区郑济高铁客运站,15分钟可达郑州高铁站,30分钟可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历史与现实时空交错,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一座产城融合、活力迸发、车水马龙、景色宜人的现代化新城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责任编辑:王艺元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文章来源:《乡村科技》 网址: http://www.xckjzz.cn/zonghexinwen/2021/0622/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