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14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介绍
- 08/14最是文化能致远--我省“乡村舞台”建设全面提
- 08/14省农科院创新“院地合作”模式,为韶关乡村振
- 08/14农业科技支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在
- 08/13「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占川村:屯溪西郊演好
最是文化能致远--我省“乡村舞台”建设全面提
7月24日,全省精准扶贫文化场所建设暨“乡村舞台”建设工作第六次推进会在临夏州召开。会上,与会代表拿到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功能多样且很有人气的“乡村舞台”建设全面提速,8400多个特色鲜明的“乡村舞台”,让农民群众找到了更大的文化自信。
而一年多前,“乡村舞台”在农民眼中还是个新鲜词。
舞台
2013年1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精神,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省委宣传部等6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乡村舞台”建设。
“乡村舞台”是在整合我省农村现有的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图书出版、电影放映、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方面的资金、项目、场所、设施、人才等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村文化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乡村体育健身工程等阵地,组建村级文化阵地和自办文化社团,搭建群众自娱自乐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启动这项工程的建设目标,就是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利用、统一管理、服务群众”的原则,探索自发式、互动式、输送式、辐射式等农村民间自办文化社团的新形式,做到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通过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打造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建设新品牌。
用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乡村舞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连辑的话说,“乡村舞台”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新平台,它不是一个单项的、由单一部门完成的工作和任务,也不是一项技术性或阶段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工作。
按照《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2014年上半年在全省1228个行政村进行试点建设,下半年在5000个行政村进行推广建设,2015年至2017年分年度普及建设。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后,“乡村舞台”建设快马加鞭,计划到2017年年底前,在全省个行政村实现“乡村舞台”全覆盖。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省实际完成建设任务6625个,完成全部任务的104.78%,其中嘉峪关市提前实现了“乡村舞台”行政村全覆盖。
今年上半年,全省各地按照2015年“乡村舞台”建设的重点任务安排,自我加压,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成效。据统计,全省各地上半年共投入资金3.6亿多元,建成“乡村舞台”1812个,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其中平凉市在277个“乡村舞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再增加了123个,白银市在135个年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79个。绝大多数市州已完成了全年任务的50%以上,庆阳市更是达到了78%。经过一年多的建设推广,全省已经建成8400多个“乡村舞台”,有效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做法
“乡村舞台”建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撑、社会参与、群众唱戏的“百姓文化大舞台”。在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将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写入每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从2014年5月份至今,我省先后召开六次推进会,观摩建设成果,通报进展情况,交流好的做法。各市州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制定和细化具体工作方案,加大推进工作力度。如白银市从2012年起,就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创造性地开展了基层文化大院建设工作,为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奠定了基础。各级宣传、组织、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科协、教育、科技、农牧、卫生、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依托各自优势投身“乡村舞台”建设,在项目、资金、设备、人才培训上给予支持,推动了“乡村舞台”建设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千斤担子众人挑”的联动机制。
在制度完善方面,我省研究制定了《全省“乡村舞台”建设方案》和《甘肃省“乡村舞台”建设管理细则》,明确了实施步骤和组织形式,细化了职责分工,建立了考核验收体系,完善了协调议事制度、统筹规划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探索形成了部门之间工作任务协同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服务管理集约化的工作机制。金昌市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了《“乡村舞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从主体责任、规划建设、职能服务、经费保障、检查考核等方面作了明确要求,提高了“乡村舞台”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水平。庆阳市制定了《“乡村舞台”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从设施建设、队伍建设、活动要求、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19条标准,明确了室内场地和室外广场的面积要求,为该市“乡村舞台”建设工作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文章来源:《乡村科技》 网址: http://www.xckjzz.cn/zonghexinwen/2020/0814/595.html
上一篇:省农科院创新“院地合作”模式,为韶关乡村振
下一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