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04互联网科技公司到农村刷墙,这标语倍儿接地气
- 08/04巨野扶贫向科技要效益 盐碱地上种出“乡村奇谭
- 08/02农村现在安装光伏发电不要钱,光占自家屋顶,
- 08/02乡村振兴|济宁将培育一批百亿特色产业集群
- 08/02省级特派科技员乡村振兴大讲堂送“智”送“技
巨野扶贫向科技要效益 盐碱地上种出“乡村奇谭
吴勇在巨野县太平镇的农业产业园里进行火龙果苗的修剪。
在巨野县太平镇的农业产业园里,成亩连片的火龙果长势喜人,园区两边葡萄硕果累累,蔬菜大棚里,嫩绿的水果黄瓜挂在枝头……产业园的经营者,山东勇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勇告诉记者,别看这里现在是一块丰收的“风水宝地”,实际上是一块“靠老天爷赏饭”的盐碱地。用吴勇的话说,在盐碱地上种瓜果,靠的就是向科技要效益。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郭春雨 张锡坤
经历了多次尝试
“收的不如种的多”
对于世世代代务农的庄稼人来说,没有啥是比问地里要钱更实在、安心的事了。
但在巨野县太平镇的东部区域,问地里要钱可真不容易。因为土地盐碱化,这里以前只能种植一些编筐的藤条等,老百姓靠割了藤条编筐挣钱。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粗制的编筐已经没有了销路,土地就慢慢成了闲置地。为了利用这些土地,大伙尝试过种粮食,尝试过多施肥,也尝试过种菜,虽然土地的碱性变小了不少,但总是看天吃饭,“收的不如种的多”。
“大概在2016年,省科技厅第一书记工作组派驻到这里后,把5个帮包村150万元扶贫资金集中起来,建了一个占地1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让寿光的种苗公司来管理,请贫困户来种菜,收益分红再拿出来扶贫,初步形成了现在的农业产业园。”巨野县科技局赵局长回忆,刚开始弄这个产业园的时候,大伙心里也打鼓存疑,“盐碱地上种菜,能鼓捣出个什么东西?”
很快,群众的疑惑就变成了现实:西红柿跟乒乓球一样大,黄瓜也歪歪扭扭像泥鳅。“信了吧,盐碱地就是长不出东西来!”这成了当地老百姓的一个“共识”。
这时候,多年不经农事,一直做木材生意的吴勇在一次产业对接会上认识了当时的省科技厅驻村第一书记。因为环保问题,吴勇的木材生意面临着转型,在多次对接考察之后,吴勇终于下定决心:转行,接手农业园干农业。
按照专家的说法干
蔬菜大棚获丰收
正因为不懂农事,所以吴勇特别“听话”。省科技厅第一书记和县里科技局都给联系了对接的专家,这些人成了吴勇的“军师”。专家说盐碱地适合种西红柿,因为西红柿抗盐碱,行,那就种西红柿;专家说菜苗定制、栽培、生长和管理等技术问题都要“定制化”,行,专家咋说就咋种;专家说调剂盐碱化要多措并举,添加土壤调理剂、土地修整等方法综合施策,行,那都按照专家的说法干……
第一年,吴勇的蔬菜棚就获得了丰收。这一下,不仅吴勇自己吃了定心丸,还一度传成了周边乡亲们的“乡村奇谭”,一时间蔬菜大棚里来观看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其实没啥秘诀。”吴勇说,“之前承包大棚的人是种地的好手,觉得自己不用听专家的也能种好地。但是盐碱地不同,还用种地的老一套根本不行。”说到这,吴勇笑得有一点小得意,“我不懂,都听专家的,反而能把地种好。”
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测土配肥的“云农场电商”也开了起来,科技创业、扶贫就业、技术推广,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是“农业产业孵化器”。围着科技园,2000亩土地全部流转,吸引了更多像吴勇一样的“新农人”开始了新的创业。
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再加上在产业园打工,不少贫困户一个月的工资就能达到3000多元,盼了几十年的脱贫梦就在家门口实现了。
种菜大户学知识
成了“科技特派员”
虽然吴勇的农业园获得了成功,但毕竟独木难成林。如何让更多的乡亲们尝到科技种田的甜头,成了巨野县科技局思考的问题。农民形成了自己种植的固定范式,要统一标准很难。科技局的办法是扶持当地的农企大户,通过在各个乡镇尤其是贫困乡镇就近设置“农科驿站”,邀请专家和梳理出的科技指导人员前来讲课,通过大户带动来解决农民技术力量不足、销售能力缺乏的痛点。
和吴勇这个种地“小白”不同,河王村的王自锁是一位颇有威望的种田大户。河王村世世代代都种菜,王自锁打小就在地里跑,田里看,在收到县科技局“农科驿站”的邀请后,王自锁颇有些不以为然:农田里的事,靠的是一个汗珠子摔八瓣的力气,戴着眼镜的专家们,能比自己还懂?
话虽如此,王自锁还是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参加了设在农业园的“农科驿站”。因为自己种的芹菜大棚出现了不明不白的“烂根”,经常长得好好的就突然根烂叶黄,让自己特别头疼。
文章来源:《乡村科技》 网址: http://www.xckjzz.cn/zonghexinwen/2020/0804/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