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7/29科技大咖给乡村孩子上了一堂有趣的课
- 07/29科技素养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 07/28农村的这些蔬菜可以晒干了,留着冬天炖着吃,
- 07/28以数字经济点燃乡村发展新引擎
- 07/28为何“如今农村盖房子一楼都不贴瓷砖”一问才
科技素养增强农村发展动力
2020年4月,湖北省建始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2019年底,建始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9.5%下降至0.35%。全县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建始县采访,切实感受当地脱贫摘帽后的重大变化。
产业扶贫助力持续增收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产业扶贫功不可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介绍,2019年,全国脱贫户中有72.3%得到了产业扶贫支持。挖掘地区优势,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长效扶贫产业,是建立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减贫长效机制的关键。
2014年,建始县业州镇当阳坝村村民王建忠一家被纳入了贫困户。在全县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以及帮扶单位的技术支持下,王建忠率先种植了10亩苹果桃。2019年,王建忠家的苹果桃迎来了大丰收,实现年产值8万余元。他计划自筹资金建房开办农家乐,做村里民宿旅游的带头人。
建始县景阳镇大里村村民黄凤青也是2014年被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2017年,他的家庭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成功脱贫后,黄凤青努力带动乡亲发展产业。2017年7月,他牵头成立合作社,成功带动贫困户8户33人、非贫困户48户181人。目前,合作社种植黄桃80亩、航天梨120亩。
我国扶贫攻坚帮助了大量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贫困地区人民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眼界更宽阔、思想更活跃。同时,也使他们看到了美好生活的模样和未来可期的前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龚炎长对记者说,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拓展农业多维功能
提及目前建始县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或挑战,建始县扶贫办主任何平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大多数经营主体各自为阵,尚未形成有效益的主导产业;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强,企业没有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农业产业初期投入大、周期长、回收慢,农户发展产业的自身动力不强;欠缺技术指导,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所掌握的知识和实践技能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部分产业项目特别是由农户自行发展的项目缺乏管理技术,标准化程度低,农作物长势差、病虫害严重。
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最大的挑战是贫困小农户能力与现代产业发展(规模经济)要求之间存在的内在冲突。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吴国宝建议,要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相对优势和竞争力的产品、产业以及适合的技术措施,确保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选择合适的产业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关键是要处理好贫困户通过土地租用、资金入股分红、产品代销等方式增收与产业组织合理利益间的关系。
由于扶贫产业要让大量农民参与,因此,采用的模式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其中的龙头企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龙头企业难找。此外,贫困地区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留守者的年龄普遍偏大,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在龚炎长看来,最好将当地有一定基础且技术难度不高的产业发展为地域特色产业,以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同时,政府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产业发展初期给予一定扶持。
魏后凯建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按照前后两端延伸的思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纵横向融合与一体化发展。在产业组织上,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互联网+农户等不同方式,将广大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推动形成利益共同体,让贫困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的收益。
科技力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科技是提高产业扶贫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科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助力产业脱贫。吴国宝对此建议,通过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科技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促进生产效率提高;借助科技手段、引入新技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科技含量,直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依靠科技理论和知识,选择和发展能够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或产业,扩大地方产品和产业发展的边界,提高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利用科技设施和条件,发展电商、物流、加工等,延长产业链,增加产业发展的附加价值。
文章来源:《乡村科技》 网址: http://www.xckjzz.cn/zonghexinwen/2020/0729/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