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22农村小女孩河边捡到“小狗”,长大后竟然让全
- 03/22农村老话常说:“男不娶五,女不嫁六”,有啥
- 03/22农村3大野菜,个个都是食疗宝贝,止咳祛痰保肝
- 03/22农村不起眼的野菜,食疗功效强,治感冒,肺炎
- 03/22农村有一种野草,果实长满小刺,却是中药材,
民族历史审思及人文关怀论陈忠实小说中的乡村
提及陈忠实的文学创作,不仅存有以《白鹿原》为代表的长篇小说,还存有以《四妹子》《蓝袍先生》为代表的中短篇小说。以陈忠实所创作文本的时间为线索,追根溯源,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20世纪初至1949年、“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事实上,陈忠实先是以现实的社会环境为关注点进行了中短篇小说的尝试,在此类作品中突显其问题意识,通过积极思考,后以《白鹿原》展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若要深入理解陈忠实的文学世界以及深层把握陈忠实的创作动机与创作历程,那么对于陈忠实的乡村历史书写进行细致梳理并厘清作者创作的嬗变过程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从当代到近代:乡村发展史的“逆向”书写
回顾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环境,即中国进入破冰时期,从意识形态的捆绑中挣脱出来,文学以其敏锐的嗅觉对当时的新形势做出回应,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多种文学思潮此起彼伏。总体来说,这时期的文学注重自身的独立性,通过不同类型与不同风格的作品,折射出自身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传达了作者个人的见解。陈忠实在此环境中开始了文学探索,并展开对社会多方位的思考。
在《白鹿原》问世以前,陈忠实就致力于其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不论是《地窖》《信任》,还是《四妹子》,陈忠实自始至终都固守现实主义这一立场,关注特定时代环境,其对于社会的思考就渗透于作品中。身处于动荡的社会环境,陈忠实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物化为文本,企图通过人物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来实现对历史的反思。在《地窖》中作者透过唐生法写给关志雄的书信突显了其见解,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陈忠实正是通过《地窖》中关志雄与唐生法的人生经历来表达人们在这一时期受到的不同程度的压抑。陈忠实不仅直接描写了个体生命的悲剧,还记叙了群体之间的恩怨与纠葛。这在《信任》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作者所要揭示的是随着政策重心的迁移,即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对之前不合理事件进行平反后,部分人沉冤昭雪,但也有部分人大权旁落。这是基于社会大背景之下的群体矛盾,这一矛盾的兴起、激化直到最后的平息,关涉着每个个体的荣誉、地位,甚至生命。可见,陈忠实试图回到历史现场,对“十七年”时期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分析,旨在对历史进行反思。进入20世纪80年代,陈忠实将眼光转向改革开放新时期,注意到经济水平的前后落差后,他积极地肯定了改革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对改革初期乡村经济发展进行细致描绘,陈忠实在《四妹子》中通过四妹子的言行不仅指明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还彰显了村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成就。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切实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条件,因此,陈忠实在作品中透露出这是一次符合历史潮流的改革。
诚然,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丰厚利益的同时,随着金钱至上趋势的兴起,势必会给乡村带来负面的影响。陈忠实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气息,在《四妹子》中所提到的养鸡场的衰败则与吕家的两位大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家四妹子辛苦一场,好心一场,结果把钱全让狠心的哥哥嫂嫂们搂挖去了。太不仁义了啊!”①作者通过吕克俭的内心独白表明,新时期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他们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幸福,而是沉迷于争名夺利,就连从前引以为傲的淳朴民风也土崩瓦解,可见,在陈忠实看来,经济水平与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及幸福感并非成正比。先是叙述了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压抑,随后描绘了经济基础提高后个体幸福感的下降,陈忠实便将着眼点置于文化,希冀通过文化实现美好人性的复归,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观察社会,试图揭示出文化与个体生存状态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篇小说《蓝袍先生》便应运而生。通过徐慎行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转变,陈忠实对于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联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样态。文本中“我”为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将传统的蓝袍改成了列宁服,从庄重的八字步变成了随意的蹦跳,将父亲交于我的“慎独”看作咒符烧掉,“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愉悦与自由,然而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与磨难。在《蓝袍先生》中,陈忠实透过徐慎行的人生选择与代价突显出对传统文化的呼唤,诚然,传统文化有其不合理因素亟须革新,然而也有历久弥新的特质须被传承。
陈忠实注重乡村发展中村民的生活历程,结合具体的时代环境,试图理解不同的人生选择,并尝试解析不同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原因与价值。因而,《蓝袍先生》就是陈忠实对乡村社会摆脱传统文化禁锢后仍身陷囹圄的个人化解答,可见,对待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行不通,就算是徐慎行也得在新环境中身着列宁服;对待传统文化全盘否定更行不通,当其自以为烧掉了慎独咒符就可以迎来真正的自由时,徐慎行提出的“好大喜功”使其受尽折损。也就是说,乡村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全面而彻底的挣脱,在抛弃了其消极因素的同时,也置其积极因素于不顾。陈忠实正是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了内在的本质,即正是传统文化或显或隐地影响了村民的心理结构。可以说,《白鹿原》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溯,是对其中短篇小说创作的延伸,也是陈忠实对当代乡村诸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文章来源:《乡村科技》 网址: http://www.xckjzz.cn/qikandaodu/2021/0319/1393.html
上一篇:近代中国伦理变迁中的主体觉醒孙中山三民主义
下一篇:吉林省科技创新产出情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