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08【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黄石作家走乡村】张
- 03/08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文化铸魂,提振“精气神
- 03/08《乡村爱情》香秀近照大变样,浓妆艳抹表情僵
- 03/08皖中乡村三日游之:参观严凤英故居 。。。
- 03/08海报直播丨介绍脱贫攻坚、黄河滩区迁建与乡村
大地上的文化记忆重塑以日本越后妻有地区的大
“大地艺术”(Land art)①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该类型的经典作品多分布于偏远的人迹稀少地区,创作思路则多来自对某地自然环境的随形就势。如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创作的《移位的/置换的团块》只是将干燥荒凉盆地上的一块花岗岩巨石挖出,然后再将其送回地下,作者意图通过艺术与自然间的互动来抵抗艺术的商业化倾向。由于大地艺术与自然间的直接关系,其在美国兴起后,很快受到其他国家艺术家的青睐。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旨在“以艺术唤醒乡村”,自2000年始,三年为期,至今已举办七届。此类艺术活动虽以“大地艺术”为节日之名,但有别于其原初概念,在延续了对自然的人文关注以外,更多表达了对地缘文化和记忆的关切。
“二战”之后,日本进入了经济快速增长期,在一系列扶持政策刺激下,城市成为发展的中心,进而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失衡状态。越后妻有便为日本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忘的乡村区域:年轻人纷纷逃离、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落后。因此,文章论及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面对的“大地”并非荒凉的沙漠戈壁或是人迹罕至的海岸,而是满是废墟意象的乡村,虽然古老却丧失创造的原动力,以至于一步步沦为文化记忆缺失的真空地带。
一、艺术节:以艺术唤醒乡村的记忆
对记忆的研究,最初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等学者关于个体记忆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英国社会人类学家保罗·康纳顿(Paul Connerton)在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基础上延伸出了“社会记忆”(social memory)的概念。“集体记忆”指向记忆的社会性构建功能,认为个体会将自身纳入集体之中寻求回忆,纯粹的个体记忆是不存在的,记忆具有整合共识的社会性;而“社会记忆”则进一步将权力的等级序列纳入塑造记忆的重要性序列之中,认为在任何社会秩序中,参与者均具备由“仪式”所塑造的“社会记忆”共识。[1]49在此基础上,阿斯曼夫妇(Jan & Aleida Assmanns)界定了“文化记忆”(cultural memory)概念,他们将“文化记忆”定义为:“关于一个社会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掌握他们。”②与文化有关的文本材料、神话传说、纪念仪式等都是文化记忆的存在形式,而身体和地域场合则是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2]72
本文论及的“大地”更多为文化记忆在乡村衰竭、断裂的缩影。越后妻有这一“大地”区域便面临这样的状况:青年离开乡村去城市发展,乡村老龄化严重,原本的田间耕作停滞,乡土文化的记忆正在逐渐流失。[3]210此等情况下,以下几项先决条件成为了公共艺术在此生根发芽,并逐步唤醒文化记忆的关键:
(一)对越后妻有地区文化记忆的探索
在日本越后妻有地区,独特的乡土文化是构成文化记忆的基础,其中最为核心的时节、农耕、庆典仪式等文化活动便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具体方式。
这种对已有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越后妻有艺术节”本身就是对祭祀文化的一种传承。“艺术节”也称为“艺术祭”,“节”与“祭”在日语中同义,日本民族主张万物有灵的观念,对自然的一切规律保持敬畏之心,祭祀文化在日本民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祭”的形式随着艺术的介入变得更加多元化。日本艺术家高桥匡太曾于2019年为越后妻有创作《雪烟花》(GiftforFrozenVillage)(图1),相较于通常的艺术作品,其更是一场艺术活动。艺术家将公共艺术与新年活动融为一起,烟花表演、雪地灯光营造出梦幻的新年气氛;同时开展新年祈福仪式,通过艺术活动传承日本传统的祭祀仪式、祈福文化,例如祈求健康平安、风调雨顺的火神祭。
图1 高桥匡太,《雪国》,2019
第二,越后妻有艺术节以作品为载体,将原本的文化记忆留存为物化作品,以艺术的方式见证、书写历史。国松希根太在2018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中创作了《明日之社》(TracesofMemoryandForestofTomorrow)(图2)。作品位于一片日本杉树的环抱之中,此地在60年前是一处相扑比赛用地,如今因为人口的流失而被废弃,重新回归到原始的自然状态。国松希根太将四根黄铜倒模的樱花树干插于场地中央以界定位置,周围由内至外放置有多圈石头,像是暗示原本相扑比赛时观众的站位。整件作品显露出一种怀旧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艺术家对60年前实际盛况所作的极简化处理,并非想要在真实再现以往的场景中重构回忆,而是以一种象征的方式让相扑活动的记忆存留于纪念碑性的艺术作品之中。纪念碑总是带有一种永恒性的指向,以仪式对抗遗忘。
文章来源:《乡村科技》 网址: http://www.xckjzz.cn/qikandaodu/2021/0306/1254.html
上一篇:千与千寻的乡村叙事情节研究
下一篇:基于珞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融合的乡村人口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