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3/06Vinfast和辉能科技成立合资公司 在越南生产电动汽
- 03/06科技丨大疆——让“中国智造”成为闪亮名片
- 03/06守护飞鲨平安降落,这些“绿马甲”功不可没!
- 03/06中国这次没必要再隐藏了,宣布一个重大科技成
- 03/06波士顿科学与成都企业签约 推进肝癌放疗“黑科
人口老龄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探讨以山东省诸城
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加快,2000年至201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增长了80.72%。这些流动人口呈现出显著的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各地农村出现了村庄建设用地的废弃与闲置,即“空心村”现象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应对老龄化乡村转型发展,各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其中关于艺术介入乡村的发展模式,进行了长期的实践。比较典型的案例有2007年发起的“许村计划”、2008年发起的“石节子美术馆”、2011年发起的“碧山计划”、2012年发起的“羊磴计划”、2013年发起的“白庙计划”、2014年开始的“六环比五环多一环”、2016年的“贵州雨补鲁村艺术计划”等。艺术对乡村的介入,对当地的乡村精神、乡村文化的重塑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目标。
一、艺术介入乡村
(一)增强村民的凝聚力
贵州省桐梓县茅石镇中关村,将翻新的老房子作为空间支持,名曰“墨仓”的宅子,由中国乡建院社工艾玛和吴江2017年建立。创办人提出了“墨耕村野,惜字中关”的营造想法。他们以墨为耕,惜字研心,宅似仓型,涅集新生,打造“墨仓”乡村实践综合空间。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艾玛和吴江的引导下,对书法兴趣浓厚,常来临摹字帖、阅读书籍。除书法课外,每周都会定期开设妇女手工课。农民被艺术凝聚在一起。
(二)引入新鲜血液
贵州省荔泼县朝阳镇洪江村,2016年开始打造艺术村落,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这里“认养”老房子。每间“废旧房”以承租的方式租给艺术家,他们将各种文化艺术符号还原在砖瓦木料、丹漆粉涂之上,让“废旧房”变成了“文创房”。
(三)重塑当地文化传统
石节子美术馆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十俸乡石节子村。石节子村是秦安县最落后的村,村民靳勒2005年回到村子,创作《贴金》作品。2008年,靳勒被选为村委会主任,2009年夏天成立了石节子美术馆,整个村都是美术馆,每一户就是个分馆,靳勒以每一户人家的名字来命名每个分馆的名字。2009年夏天,石节子美术馆正式开馆。农村是美术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美术馆,其所设定的“场域”是农村整体生活空间,内容是四季景色变换下,农村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时空艺术。
从以上案例来看,不同的艺术介入乡村项目有不同的特点,介入手段的多样化,艺术项目发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各有不同。这些社会实践从之前原有的乡村建设理念转变到新的乡村建设,为未来乡村发展的自主性和道路的多样性作出积极的尝试。
二、蔡家沟村的转型发展
(一)村庄概述
蔡家沟村隶属于山东省诸城市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常山社区,全村占地总面积2124.35亩,其中耕地面积1100亩,村庄建设用地面积92亩,宅基地总数161宗,闲置宅基地总数35宗,出租宅基地总数28宗,村域内现无企业。
蔡家沟村共149户,常住人口户数为111户,村庄人数541人,常住人数270人左右,年龄基本在55~75岁,占总人口数80%,老人中80岁以上的有36人,城里年轻人一年回家探望1~2次,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二)蔡家沟村的艺术介入模式
图1绘画装饰的墙体
图2《蔡家沟之秋》
蔡家沟村的艺术试验场,是以艺术家群体为主导发起,地方政府与艺术家分工合作。地方政府邀请有意愿的,来自北京、广州和山东省内的艺术家,进行实地考察,得到艺术选址认可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艺术家的支持下,邀请专业组织中央美术学院进行总体设计。按照设计由政府组织实施,建成艺术家工作室、图书馆、古琴馆、农民画舫等场馆。
艺术表达方式,类似于石节子美术馆,全村都是美术馆,在政府收购的原居民的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建设的艺术展馆分布在村庄的不同位置。驻村画家以农民住宅的院墙为画布(见图1),创作了丰富多彩的作品,装饰了村庄,美化了环境,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
举办画展,“常山之春”艺术作品展举办了3次。艺术家植根于常山蔡家沟村,通过在蔡家沟村不同的感受、体验,与村民共同生活、融合与共建,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象、远山、田野以及身处其境的农舍,构成一个既独立于现实又存在于现实的艺术创作(见图2),村民既是创作的同行者亦是艺术家寄托的载体。
其组织形式是,艺术家培养村民画家,艺术家和村民合作,制作手工艺品,开展艺术创作,比如摄影作品《老人》就是村民在艺术家指导下完成的参展作品(见图3)。
文章来源:《乡村科技》 网址: http://www.xckjzz.cn/qikandaodu/2021/0306/1251.html
上一篇: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共
下一篇:后艺术家和他的乡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