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13「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占川村:屯溪西郊演好
- 08/13他拟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滁州发布19名处级干
- 08/13不要租金、拎包入住……“大下姜”有个农村版
- 08/13在农村,“二婚”女人成抢手“香饽饽”,咋回
- 08/12全市乡村振兴抓两头 带中间现场推进会召开
中央苏区时期乡村建设研究
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大革命过后,对于党的思想的建设有了新的意义,土地改革以及乡村建设的时代也随之而来。在国民经济社会衰败,危机四起的时期,中国在苏维埃的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开始了乡村建设的征途,以中国革命道路为核心,发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运动,通过农民政权的建立,新的文化运动浪潮随之而来,中国的乡村建设思想理论体系正式完善。中央苏区的建立,是乡村建设实践的重要成果,具有研究价值。
一、中央苏区乡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央苏区建立,其中包括赣南的十三个县,福建省20个县,其中在赣南苏区孕育了苏区精神以及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国最强大的根据地,造就了一大批政治杰出人物,以及著名的十大将领等。上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加大对苏区的严管力度,将苏区内部的粮食等搜刮殆尽,人民的粮食作物等都无法往外输出,物价低迷,无法生存,同时,工业手工品也出现了滞销,对苏区内部居民以及红军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国家出现的一些政策问题也无疑给苏区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在三十年代出现了苏区经济发展滞后不前,人民无法实现自我供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苏区乡村建设的发展[1]。
二、中央苏区乡村建设情况分析
(一)兴建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群众活动内容
经济的建设离不开民众的力量,而对于民众的最基本建设就是文化素质水平的建设,结合苏维埃的革命经验,毛泽东提出对于苏维埃文化的建设,即对民众进行素质教育活动,在中央苏区陆续建设了小学、初中、高中,其中的学子除了相应学龄的学生以外,不乏一些革命同志干部,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当地人的生活,也使当地的文化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除了一些文化课程的建设以外,赣南地区还建设了相应的娱乐活动区域,包括文艺活动等内容,组织群众向文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苏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群众对卫生防疫等知识的全面认识,做到身体素质与文化建设并行。
(二)发展土地革命精神,激发群众建设热情
上世纪的思想影响下,在苏区建立初期还保有土地私有制的思想,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极度抑制了乡村建设的发展,农民们都保有对于土地公有制的期盼,因此,在苏维埃乡村建立时期,对于土地规划上发动了土地革命,促进农民群众加入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来,通过土地制度的变革,大力维护农民的权利,使农民真正拥有自己的土地,巩固了苏区建设中民心力量的基础。同时,对于土地规划,不同地区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实现土地的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并对一切公有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明确土地所有权,对一切租借土地者进行没收土地所有权,打击封建制度,建立真正的苏维埃政权[1]。《兴国县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以及1930年2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为中央苏区公平合理地分配土地提供了法律依据,并确定了土地革命的任务是:没收并分配封建地主豪绅的土地,打倒封建制度,消灭国民党政权,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2]这些土地法的颁布和施行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央苏区的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军民的大联合
除了在土地制度的改革,毛泽东还提出了对经济的建设,包括农业建设和工业建设,为中央苏区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大力发展。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3]农业生产作为当时的主要经济来源,被设为发展的重心,即加强对农业产品的输出建设,一方面提升中央苏区内部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苏区内红军、农民的粮食供给,也为政府的土地发展提供了税收。
三、中央苏区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一)以群众为建设基础,规范党风建设
乡村的建设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系统作为支撑,科学严谨的组织机构对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加强党风建设,克服官僚主义,才能够为乡村建设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历史上,中央苏区的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中一些好同志的付出,通过党自身的修养以及行为规范,积极影响农民思想的进步,苏区建设时期,清正廉洁的政府机关对党内部的严格整改和重视,也是当代乡村建设的行为典范。在搞好内部政要的同时,也要加强群众的文化素质建设,通过土地权利等激发农民的革命建设力度,提升群众的文化水平,对于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政府官员的作为、民心的凝聚与素质的提升,才能够促进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文章来源:《乡村科技》 网址: http://www.xckjzz.cn/qikandaodu/2020/0813/591.html
上一篇:乡村社会治理的法治路径研究
下一篇:基层政府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治理研究